东营河口法院“全面提升执行效能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”新闻发布会
东营河口法院“全面提升执行效能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”新闻发布会
齐鲁法治(东营)赵永翠 2024年,东营河口法院以“河劦锐执”执行品牌建设为抓手,在全力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,注重善意文明执法,释法、疏导等柔性措施和拘传、罚款等刚性措施兼容并蓄,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新要求、新期盼,执行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1-11月,新收各类执行案件1966件,结案1723件,案件执结率83.70%。
一是坚持精准发力,攻坚克难兑现权益。围绕涉民生、金融、小标的额等案件,开展集中执行行动18次,查找被执行人215人次,拘传被执行人107人,拘留15人,执行到位金额415.56万元,有效推动了执行积案快速执结、执行核心指标快速提升、执行信访案件快速化解。182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限制高消费1023人/次,以有力措施捍卫司法尊严。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4名申请执行人开展司法救助,传递司法温度。
二是坚持依法履职,助力优化营商环境。坚持严肃执法和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,针对涉企业案件,灵活采取“活封活扣”等方式,避免因过度保全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困难;尽力督促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自动履行,避免因强制执行使企业陷入困境。2024年以来,执结涉企案件606件,以执行和解方式结案175件,执行到位金额约1.93亿元,推动全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向好。
三是坚持精细化管理,促进规范化建设。严格规范使用“一案一账号”案款管理系统,强化案款发放超期预警机制,2024年以来,河口法院无超15个工作日未发放及超8个工作日未认领案款情况。加强对终本案件的评估,对发现新的可供执行财产、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案件及时予以恢复执行,对于不符合终本条件的案件退回承办人继续执行,有效提升了终本案件的质量。切实做好廉政风险防范工作,引导干警恪守廉政底线,让干警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“防火墙”。
(提问)在执行工作中,有没有办理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典型案例呢?
案例一:“硬核出击”不手软,拘留破局促履行
基本案情:某商贸有限公司与某机械有限公司、刘某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,法院判决某机械有限公司支付某商贸有限公司货款4705255元及利息,刘某某在300万元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。判决书生效后,被执行人拒不履行还款义务,某商贸有限公司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执行立案后,执行干警迅速行动,通过多种渠道查询两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,但未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。在此期间,执行干警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,被执行人明确表示无能力履行义务。通过进一步调查刘某某银行明细,发现其名下银行账户有多笔较大金额资金往来,且不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。据此,法院决定对被执行人刘某某采取司法拘留措施。在拘留期间,执行干警持续加强与刘某某沟通,说明利害关系。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,情节严重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。被执行人认识到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,由家属代为向法院缴纳案款50万元,剩余案款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,该案得以顺利执结。
典型意义:司法拘留是法院捍卫法律尊严、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有力手段。本案中,被执行人未积极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且在执行期间存在逃避履行义务的行为,妨害了司法秩序。法院决定对其采取拘留措施,形成有力威慑,促使被执行人认识到自身错误,积极履行义务。本案的顺利执结,保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维护了司法权威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。
案例二:善意文明执行涉企案件,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
基本案情:某建设工程公司与某建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,被告将工程项目承包给原告施工,并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。原告依约履行了施工合同约定的义务,但被告仅支付部分工程款,剩余款项一直未能支付。后双方就欠付工程款达成还款协议,明确了还款金额及时间,因被告未按协议履行,原告遂诉至法院。法院判决生效后,被告仍然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执行过程中,执行干警多次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,被执行人称资金困难无力支付,希望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分期履行还款义务。执行干警实地考察被执行人公司运营状况,发现该企业目前信誉良好,但因受资金周转影响,无法及时履行还款义务。为最大限度减少执行工作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,同时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,执行干警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沟通协调,不断释明利害,耐心劝说,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,由被执行人先行支付60万元,剩余案款每月偿还2万元。至此,纠纷得以实质化解。
典型意义:在该起案件执行过程中,执行干警主动走访调查了解被执行企业经营状况及存在的困难,并积极组织双方当事人沟通协调。执行和解协议的达成既避免影响被执行人正常生产经营,又有效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对建设公平公正、诚实守信的地方营商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责任编辑:赵永翠